来源:齐鲁晚报
胆管癌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“沉默杀手”,它多数悄无声息地生长,早期症状隐匿,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;恶性程度高,治疗难度大,但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。
日前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(山东省千佛山医院)普外中心—肝胆外科副主任徐宗珍做客壹点问医,从疾病的基本认知到诊疗方法,全方位为读者科普相关知识。
记者 秦聪聪 济南报道
多数患者中晚期才确诊
胆管长期“受伤”是主因
徐宗珍介绍,胆管癌是发生在胆道系统的癌症。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,胆管癌在我国属于相对低发肿瘤,但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。在华南、东南沿海及肝吸虫流行地区,发病率更高。
值得警惕的是,胆管癌的死亡率较高,主要原因在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,恶性程度较高,且容易与其他肝胆疾病混淆,导致大多数患者在中晚期才被确诊,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。
胆管癌的发病,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,存在几类高危因素。
展开剩余80%首先,慢性炎症刺激是重要因素之一,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、长期胆管结石、反复胆道感染等,都会造成胆管长期慢性炎症,增加癌变风险,其中,胆道结石与胆管癌的发生关系尤为明显,部分胆管癌患者合并有胆管结石。
寄生虫感染,尤其是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较常见的肝吸虫病,肝吸虫长期寄生在胆道,会持续损伤上皮组织,是明确的致癌因素。
先天性胆道异常,如胆总管囊肿,特别是I型和IV型囊肿,其恶变风险显著升高,临床上通常建议尽早手术干预。
此外,某些职业暴露(如接触二氯甲烷等工业化学物)、乙型或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、肥胖、糖尿病、长期胆道金属支架置入等,也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。
可以说,胆管长期“受伤”或“堵塞”,就如同管道长年锈蚀,容易引发严重问题,而癌变就是其中最严重的“事故”。
早期症状多不明显
成年人别把黄疸当小病
需要警惕的是,胆管癌早期症状不典型,极易与胆结石、胆囊炎等其他肝胆疾病混淆,导致被忽视或误诊,且不同位置的胆管癌症状也有所不同。
徐宗珍介绍,肝外胆管癌最常见的早期信号是“黄疸”,表现为皮肤、眼白发黄,这种黄疸往往无明显腹痛,且呈进行性加重,若同时伴有尿色变深、皮肤瘙痒、大便颜色变浅,需高度警惕胆道是否有肿瘤性梗阻。
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、体重无故下降等症状,虽非特异症状,但持续存在也应引起重视。
而肝内胆管癌的症状更为不典型,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等,容易被忽略,很多患者是在做B超或者CT时才被发现。
因此,不能将黄疸简单当作“肝炎”或“小毛病”。特别是中老年人,若没有肝炎史却突然出现黄疸,一定要及时就诊,通过B超、CT或磁共振检查,明确胆道情况。
“成年人黄疸都是不正常的,黄疸无痛、体重下降,是胆管癌早期的信号。”徐宗珍说,一旦怀疑患病,不应拖延,因为胆管癌进展较快,早期诊断,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。
胆管癌的确诊,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、实验室指标和病理学手段,一般分为几个步骤。
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基础,最常用的初筛工具是腹部彩超(B超),下一步通常会进行增强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(MRI),尤其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(MRCP),这些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具体位置、大小,以及胆管是否被阻塞、是否累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组织,对判断手术切除范围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
第二步是血液检测,主要查看肿瘤标志物,包含CA19-9、CEA等。病理学诊断,是确诊胆管癌的“金标准”,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(ERCP)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,获取胆管或肝内病灶的组织样本,病理报告能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类型,指导后续治疗选择。
高危人群
注意治疗基础疾病
徐宗珍介绍,胆管癌的治疗讲究“个体化”与“分期化”,依据肿瘤部位、大小、转移情况及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方案。手术切除是首选,也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,但并非人人适合。
肿瘤需处于可切除状态,患者身体状况要允许,分期也很关键,Ⅰ期和Ⅱ期手术根治希望大,Ⅲ期和Ⅳ期多考虑综合治疗。
不同部位胆管癌手术方式有别,肝内胆管癌需部分进行肝切除,肝门部胆管癌或联合切除肝门部结构,远端胆管癌可能联合胰头切除。
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,可采用综合治疗,包括放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,还可通过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改善黄疸。
近年来,分子分型和基因检测用于治疗,特定靶向药物给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。
不过,手术仅是开始,术后管理和随访对生存率至关重要。患者可能面临复发转移、并发症、身心康复等挑战。术后辅助治疗也要跟上,定期复查,加强营养与功能恢复。
当然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。对于普通人群而言,可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患胆管癌的风险。
积极控制和治疗慢性胆道疾病,如胆结石、胆管炎等,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,避免长期炎症刺激胆管。
防治寄生虫感染,在肝吸虫流行地区,要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生食淡水鱼虾,必要时做寄生虫筛查和驱虫治疗。
关注先天胆道疾病,如有胆管囊肿等先天异常,应遵医嘱定期检查,必要时手术干预。
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戒烟限酒,均衡饮食,适度运动,预防肥胖和代谢疾病,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癌症总体风险。
最后,定期体检,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,及早发现异常,早期干预。
“高危患者的预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需要早发现、早管理、早干预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胆管癌风险。”徐宗珍说。
发布于:北京市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